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余杭渔立方研学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余杭渔立方研学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确切的说:西湖出身天然,复经后世人工雕琢,才形成今天的俏模样!
西湖原本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一处低洼地带,古时钱塘江水都可以反灌到今天的飞来峰一带。后经沧海桑田的演变,才逐渐出现了今天杭州这块可栖居的陆地,原本的低洼处,也变成了一个泄湖,也就是西湖的前身。
另一种说法是:经地质勘查发现,西湖原本是一个火山口。在地壳运动稳定之后,火山口就变成了一个天然湖泊。不管是哪一种原因,西湖的出现都是天造地设的结果。
白居易,是历史上有记载可查整治西湖的第一人!公元822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到杭州出任刺史一职,见西湖荒芜,旱不能抗灾,涝不能防洪,于是组织人手疏浚西湖。这是西湖发展史的的一个里程碑,正是由白居易开始,西湖由一个天然湖泊转向了半人工半自然的湖泊。
之后的宋元明清历代都治理过西湖。北宋有大诗人苏东坡疏浚西湖,给后人留下了苏堤。明代有杨孟瑛,将整治后的淤泥堆砌成杨公堤,今天已成为西湖西线的交通要道。清朝的阮元,则用挖出的湖泥建成了西湖三岛之一的阮公墩。
最大规模也是最为彻底的一次西湖疏浚,则是在2000年期间。杭州为让西湖能成功申遗,再次用现代化设备挖深西湖,沿湖再恢复各类人文历史遗迹。经过这番梳妆打扮以后,加上西湖自身千年历史的沉积,2011年6月,西湖如愿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因此,西湖就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打造的结果,是天人合一的景观典范!
更多江南游线路和定制资讯可关注本号,或私信留言。(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西湖因湖在杭州城西而名,西湖三面环山,一面环城,波平如镜、风景绮丽。西湖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漫长的岁月里,西湖经历了一个由钱塘江口的浅海湾发展成为潟湖,最终成为内陆湖的地质演变过程。沧海桑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南巡至钱塘江,欲渡江去会稽祭大禹,渡江时为江口浩瀚的风波所阻,而只能绕道上游处渡江。至今在宝石山下仍留有“秦王缆船石”的遗迹。
虽然西湖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天生丽质,但如今呈现给我们的西湖及其包围在内的景区生态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后人的精心维护共同创造的杰作。西湖的保护与建设与杭州历史上一系列杰出人物分不开,其中就有白居易、钱缪、苏轼、阮元等。当代大诗人白居易可以说是西湖风景最早的开拓者,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的时候,西湖遭遇了淤塞,直接影响了当时杭州居民的饮水及农耕灌溉,于是他主持发起了一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并把挖出来的淤泥筑成长堤,从而提高了西湖的蓄水量。但如今跨越在西湖之上的白堤并不是当初疏浚工程中留下的白堤。之后西湖也几经整治,直到2001年,“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启动,这个工程是近千年来西湖保护和发展史上最浩大的工程:恢复杨公堤和堤上六桥;恢复杨公堤以西的湖面约1000亩左右;三台山路和龙井路以东500多居民和农民以及上百个单位迁出景区;在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按照原有的自然风貌和历史遗存形成山水相依、自然淳朴的50多个景点;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按照环境保护和景观的要求同时建成。西湖综保工程完工后,西湖水面面积从5.68平方公里增加到6.4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绕西湖一周近15公里。
如今的西湖景区不仅水美,山更美,丰富的景观层次也给西湖景区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杭州西湖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挖的。很久以前,杭州西湖属于杭州湾的一部份,也就是浅海滩,很早以前是钱塘江的出海口,后来经过人工治理,现在的钱塘江出海口延伸到盐官外面。
杭州西湖形成主要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湖三面环山,环山的三面不受泥沙侵入,一面是杭州主城区。大约几十万以前,杭州西湖和主城区还是一片汪洋,后来钱塘江上游的泥沙不断冲积封堵了西湖东边的口子。第二个原因,钱塘江大潮也送来了大量泥沙,堵住了西湖的东边口子,海水退去,陆地升高,就慢慢形成了现在的老城区和西湖。
杭州西湖是人工挖的还是天然的?
杭州西湖原本确实是个湖,而且,也只是个湖。西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港湾到澙湖的地质演变过程。然而从地质学来分析,这个由港湾演变而来的澙湖,依旧处于不稳定状态,其存在时间不可能太久。随着时间推移,很快就会逐渐演变成沼泽,再进一步演变成平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杭州西湖是“自然遗产”肯定说不通,毕竟仅凭大自然的力量,绝不会留给今日杭州留下这样一份美丽的遗产,早在几千年前西湖这个湖就彻底消失了。连残骸都不剩,何况遗产。
今日杭州西湖,源于一个东海边的天然港湾经地质演变而成的澙湖,这只是“自然形成”。但之所以能“保留至今”,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文融入!
杭州西湖美在哪里?
1.苏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发动约二十万民工开浚西湖,除葑草,挖淤泥,筑成了一条从南山到北山、横贯湖面长堤,人称“苏公堤”。
2.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又名“小瀛洲”。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7万平方米,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梗。
这个提问似乎以前就有过,本小编也作过答。既然又受邀,那么不妨再次叙述一下。
世界上这四个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这些都是被联合国所认定了的。
产生文明古国的原因,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与河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列如埃及的尼罗河,尽管埃及有达70%以上的面积处于沙漠地带,可这条埃及的母亲河冲刷出了1.6万平方公里的绿洲,也正是这带绿洲孕育了北非这个国家的生命和文明。
尼罗河,全长1350公里,两岸形成宽约3~16公里的狭长河谷,并在开罗以北形成了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
埃及的古文明表现为早期的宗教和象形文字。大约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古埃及皇室的墓葬是金字塔。还有留下的是狮身人面象的古文明特征。
古巴比伦文明的起源也是两河流域的沃土孕育了这里的先民勤垦的耕作,发展成了先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出现。这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南部地区。这里的文明应该是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及亚述文明所组成。统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众所周知,古巴比伦文明的突出代表作有空中花园的美称。这座建筑也同于在公元前4000年前其它建筑相提而落成。
古巴比伦文明还在公元前4000年其间发现了楔形文字的出现及书写文字的《泥石板》。和线型符号及象形文字的石板。
国内流行的“四大文明”这一概念始见于梁启超先生在1900年所作的诗篇《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在该诗中,梁启超提出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纪是“河流文明时代”,由中国、印度、埃及和小亚细亚这四个“古文明祖国”组成。第二纪为“内海文明时代”,由地中海、波罗的海、阿拉伯海和黄海、渤海等周边文明构成。第三纪为“大洋文明时代”,是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出现的。
文中所提出的河流文明时代的“四大古文明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说法的早期雏形。之后逐渐演变为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一说法曾大大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因而在国内广为流传。但从学术的角度去看的话,这种提法还是有些缺陷。首先古代原生文明很多,并不仅限于这几个国家。其次在时间年限上,古巴比伦之前还有苏美尔文明,而华夏文明在古代原生文明当中,排名也并不靠前。
如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四大文明发源地”既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的中东地区;以米诺斯文明为代表的地中海地区;以黄河、长江为文明发源地的东亚中国地区;以及南亚次大陆地区。这其中以中东地区的苏美尔文明最为古老,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进入文明阶段。
至于第二个问题,则与人类起源有关。这个话题主要包含两个概念,既人科的起源与现代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目前并无太大争议。而对于现代人的起源,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是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名妇女(代号夏娃)。大约在10-15万年前,地球气候发生急剧改变,迫使夏娃的后裔走出非洲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这一扩散过程中他们完全取代了当地的原始人类。完全取代意味着夏娃的后裔与当地人群之间的杂交即使存在的话,其影响程度也只是无穷小的。
人类大约在300万年前进入旧石器时代,但制造工具的手段极其原始,只能制造出一些最简单的打砸器。这一状态一直延续了到20万年前现代人类的智人祖先出现。现代人类的智人祖先因某种未知原因,大脑结构获得极大提升。这之后,人类的创造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逐渐发明了各种新型工具,终于在一到两万年前过渡到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人们才渐渐学会了制造陶器,种植农作物,驯养家畜等。
人类进入农耕阶段的时间不超过一万年,而从原始氏族社会跨入到国家文明社会,还需一定的物质与文化积累,这些都要时间来完成。因此比苏美尔文明还要早的文明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余杭渔立方研学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余杭渔立方研学基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