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学 > 避难技巧研学讨论 避难教育

避难技巧研学讨论 避难教育

  • 研学
  • 2024-07-30 19:52:23
  •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避难技巧研学讨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避难技巧研学讨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同治年间发生在山东的“黄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张积中本为江苏仪征人,因躲避太平军和捻匪跑到了山东济南附近的黄崖山居住。张积中本为晚清太谷学派的传人,宣扬儒释道三教合一,精通阴阳八卦之术,吸引了不下万人跟随他学习。同治六年(1861年),相继有人告发张积中将要带领黄崖民众起兵叛乱,时任山东巡抚阎敬铭率兵破寨,张积中及门徒200余人自焚,寨民被杀者超过200人。

避难技巧研学讨论 避难教育

黄崖事发后,阎敬铭入山搜寻,并未发现张积中起兵造反的明确证据,引发时人及后人的纷纷议论。这到底是一起冤案,还是张积中主导的黄崖山的确是一伙“土匪”或“邪教”?从当时人所写的一份总结报告《黄崖教匪》,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官府来说,张积中领导的黄崖社群的确是一个危险的社群:

1.宣扬“异端邪说”,“以《参同契》附入圣贤绪论,以文其术”;

2.官员缙绅亲近,“吴某方宰历城而推崇积中不容口,于是官僚缘某师事积中寑多”;

3.大批民众依附,“来归者数十百家”;4.巨额财产,“资计日温,自肥城之孝里铺、济南会城内外、东阿之滑口、利津之铁门关、海丰之埕子口、安丘潍县诸处,皆列市肆”;

5.拥有武装力量,“弓弩甲仗,设武备房,兵火适不及汲引”;

6.神秘仪式,“积中为祭祀堂以礼神,岁有常期,恒以深夜参拜升降,礼节繁缛,素馨、蓉裳盛装挟剑而侍,旃檀燎烛,熏赫霄汉,数十里外望其光”。 所以说如果没有后来的叛乱嫌疑、拒不出山、袭杀官吏、竖旗示威等情事,官府也会干预黄崖发展。

这是对一般人比较陌生的话题,主要是这个案子过去的时间比较长,涉及的地域小,当时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传播途径,为了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这个案子,下面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

话说有一个叫张积中的人,这个人师承太古学派,几经辗转落脚在山东的黄崖山上,当时的山区比较清静,适合修行,他就建了房屋,潜心学问,开坛讲学,也收了许多弟子。相对于战乱的外部世界,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慢慢的也吸引了许多官宦人家来避难,读书人过来拜师就学,一时间此地川流不息,熙熙攘攘。这必然引起了官府的注意,祸根就此埋下了。

当时朝廷刚刚处理了南方大规模的叛乱,此时特别忌惮大规模的人员集聚,也很容易把这些聚众行为当作教乱或者匪乱。朝廷官员认为这些人有叛乱嫌疑,于是派兵征讨“叛匪”,张和他的弟子们根本就打不过官军,他与200余人选择了自焚,其余几千人被杀,曾经清修的黄崖山血流成河。

这个问题最大的疑点是,经过一番搜查,并没有发现这些人有任何叛乱的证据,而一些官员强行把此案定性为教案或者匪案,他们指出张等人师承太古学派也就是太古教,他又教唆学生200多人宁可自焚也不向官军投降,完全反映出黄崖山上这些人是邪教分子。

由于是战乱年月,没有管这么多,而且这个案子是巡抚主抓的,就没有人过问,成为一个疑案。那么张积山和死去的这些人是真有罪还是冤枉的呢?

因为没有更多的史料,加之特殊年代的事情,可以搜集的证据也不多。笔者经过细致考虑,基本可以认定,黄崖案是冤案,理由有三:

一是太谷学派,是一个以儒学为主的学派,一般情况下,儒家都不反对政府。深受太古学派影响的张积山不太可能会做造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而且广收弟子也不意味着要谋反。

二是根据当时的国家形势,当时正值蝗灾,饥民非常多,尤其是人口大省山东省,灾民更多,基本生存不能保证的人,自然会做出抢粮食这样过激的行为,占山为王的情况也很有可能发生,因此这么大规模的聚众行为很容易引起官方的注意,官方肯定本着宁可错杀,也不能不杀留下后患的想法。

三是张积山等人的自杀行为,完全源自于读书人的清高。作为读书人有时候不甘心自己被冤枉了,但绝对不屑于辩解,甚至根本就不给辩解的机会,索性以死明志,来表达对被冤枉的不满。

说到同治年间发生的“黄崖惨案”,也称为“崖山惨案”,就不得不提一个民间组织,也是存在至今,在台湾还有的,叫“太谷学派”。清朝道光年间,由名叫周太谷的人发起的,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组织,也是个被历史尘封,比较神秘的民间文化学派,当年主要活动于江南地区,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以养民为本,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憧憬君师合一的政治制度。

图为江苏仪征的周太谷墓。

周太谷是安徽池州人,曾做过翰林院孔目,从九品,是最低级的文官,仕途不顺辞官后,在庐山倾心于儒家理学周敦颐的学说,道光年间在扬州悟道创派,弟子有数千人,骨干为中下层知识分子,道光十二年周太谷去世,死前希望还道于北,但衣钵弟子张积中、李光炘发生分歧,李光炘认为大本营在扬州,江南有良好的基础,两人分道扬镳,李光炘在苏杭等地讲学,而张积中北上山东黄崖山,太谷学派分为南北二宗。

图中老者为太谷学派南宗掌门人李光炘。

李光炘讲学是流动性的,吸收的成员比较松散,发展不如山东的张积中,而张积中在山东以黄崖山为根据地,创立黄崖山学社,为了发展带有些许宗教色彩,传闻聚众上万人,称为“黄崖教”。《山东军兴纪略》里,将太谷学派的众人称为“黄崖教匪”,说教匪能符图罡咒,役鬼隐形,专教人取精元牝,容成秘戏,俨然民间邪教,虽然此描述不实与夸大,但从教匪角度,可以看出太谷学派众人是当地官府所忌讳的组织。

黄崖惨案的制造者,时任山东巡抚阎敬铭,最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1864年,湖北布政使阎敬铭调任山东巡抚,当时刚刚平定太平军,捻军又出来霍霍,阎敬铭一上任就在山东剿捻,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阎敬铭有深深的负罪感,这个人其实名声挺好的,以清廉耿介著称,但太正直,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听说境内黄崖山有个黄崖教,门徒上万人,附近的土匪都来投靠,那还了得,1866年黄崖山学社在一次聚会时,阎敬铭带重兵来围,黄崖寨秘不交出张积中,于是下令强攻,《清史稿·阎敬铭传》记载,叛匪死1600人,据《张氏遗书》记载,被屠2000人,张积中带着众人自焚而死,太谷学派北宗道统绝迹。

写《老残游记》的刘鹗,就是太谷学派弟子,师从李光炘。

其实太谷学派是个是以理学为主的运动,是儒家思想世俗化所滋生的产物,属于儒家气功的一个流派,但到底是圣学还是宗教分歧很大,因为太谷学派弟子都自称“圣功”弟子,是有点宗教的色彩,但绝不是叛匪,黄崖山死在屠刀下的都是普通百姓,这是一桩血案,对于岌岌可危的满清统治者来说,任何可能的苗头都要扼杀在摇篮中,当时幸好有门人求助于剿捻督师曾国藩,北宗幸存的弟子得以逃往南宗,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时,也没为难南宗,太谷学派在南宗带领下,继续发展,现存的太谷流派著述基本是南宗流传下来的。

特意去查阅资料,发现篇幅太长,我就先简单的介绍下,通俗易懂。

话说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有个江苏人叫张积中,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来到了山东黄崖山,自己建筑了房屋,潜心研学,张积中师承太谷学派,所以在黄崖山创立了黄崖教,广纳弟子,另外开坛讲学。

黄崖山

未曾想这个和世外桃源般的黄崖山,来的人越来越多,张积中的弟子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当时战乱,很多朝廷官员携带妻儿老小,全部来到黄崖山,黄崖山一时间人多势众。越是如此,越多的读书人前来拜师求学,有的则是追求这与世无争、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人多了自然就被朝廷注意,当时的黄崖山引起了官府瞩目,认为人多且杂、还有官员在,朝廷认为张积中有叛乱的嫌疑,于是派兵清剿。

经过一番争斗,黄崖山被攻破,张积中和其他200余人全部在祭祀堂自焚,剩下的几千人全部被斩杀,昔日的黄崖山成了血流成河之地,然而奇怪的是,朝廷在清剿万之后就开始找张积中等人叛乱的证据,毕竟要对百姓有个交代,师出有名。

可是寻找一番之后,发现没有任何谋反的证据,自此黄崖山教案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冤案。

这件事在经过不断的研究之后,人们发现,张积中在黄崖山讲学聚众,并非是教案、也并非是匪案,更不是所谓的叛乱。

这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形态决定的,咸同年间山东的灾荒非常严重,当时山东有很多民间人开始军事化,很多人也随之到了黄崖山避难。

清朝不断的找理由,说张积中是师承的太谷学派,有太谷教、大成教等,所以这起黄崖山事件是教案,但是后来负责清剿的阎敬铭承认张积中纯粹的是授徒讲学,并无叛乱的迹象。

但是清朝认为,如果不是教案,张积中等200余人为何自焚?肯定是张积中蛊惑学生,导致他们宁愿自杀也不投降清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避难技巧研学讨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避难技巧研学讨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