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研学课堂的困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研学课堂的困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教育部给全国学校发放“定心丸” 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始推动学生研学教育了
2019年8月20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界定了学校责任和权利,可以说学校吃了这颗“定心丸”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始推动学生研学教育。
以前,中小学校承担赔付的只是学校负有责任的事故,赔付涵盖范围较小,在有效处置学校安全事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在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意见》给出了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处理安全事故损害的指导性意见,形成多元参与的全面安全事故损害赔偿机制。
《意见》的意义
因为孩子的安全责任重大,所以现在很多学校缩手缩脚,不敢给学生安排研学教育活动,担心出事之后,学校脱不了干系,现在《意见》可以说给学校吃了定心丸,明确了学校的责任与权力。
例如每年暑假寒假之前,每个学校都会严肃地向学生说明安全问题,这个就是每个学校的应该尽到的安全教育责任。
如果出现其他违法违规的“校闹”,学校方面有权力依法依规处理此类现象,维护学校自身尊严。
总结一下,这份《意见》对于学生安全保障方面提出的依法依规处置的意见,极大地推动了现在研学教育发展进程,学校方面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参照《意见》有序开展学生研学教育活动。学生也将因此受益,能够在不断发展的研学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多体验和知识,全面提升各方面能力。
前几年在接连出现在校学生群体伤亡事件后,各部门纷纷紧急叫停了学校组织的各种群体性出游活动。近期学校研学旅游之风又起,初衷是好的,特别是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通过研学开阔视野,走近仰慕已久的学术殿堂,零距离感受浓郁的人文氛围和大师文化,不知将点燃多少莘莘学子的青春梦想。
但问题是很多研学游被过渡商业化,成了巧力名目的收费旅游项目,学校以研学之名旅游创收,或与旅行社挂勾,形成利益链条。研学游一但被商业化运作,势必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从而忽略了学生安全和研学质量,埋下更多的社会隐患。
很多事情往往是矫往过正,要么一刀切,要么大撒把,真切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学校良心研学,家长擦亮双眼,学生真正受益。
正确认识旅游和旅行的不同需求,具体问题更要区别,出门在外要的就是一个快乐的心情,没必要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而失去了自己的好心情。人活的就是是心态,出门在外为的也是开心和快乐。
研学风的兴起,是对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不允许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的一种纠正,按道理来说,我作为教师是应该赞成的,确实学生参与的校外活动太少。但我却并不喜欢这种研学活动,但并不反对适当的校外研学,没必要每个学期都要搞一次。
一、增加了家长的开销。
由于出现过部分安全问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渐不再允许学校组织学生去进行课外活动,学生每天的活动仅限于课堂、教室,有些学校甚至连体育课的稍微剧烈一点的运动都取消了。因此,学生的活动量比之以前大量减少,学生体质也较之以前的学生有些下降。这应该是很无奈的一种现象。研学之风的兴起,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更广阔的校外世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知识,活动的组织也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学校在安全责任上不再负责。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最典型的就是家长在此项上增加了一笔额外的花销,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甚至几千块,对于某些家庭而言,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二、增加了教师负担。
其实安全事故的出现并非是由谁组织这次活动的问题,更多的取决于组织活动的周密程度。由专门的机构组织并不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出现,因为事故的出现有很大的偶然性。专门机构组织活动出现了安全事故,学校同样无法逃脱被追责的命运。组织外出研学,也增加了教师负担,让教师厌倦这类活动的举办。
三、提倡组织严密的校内活动或其他适当的校外活动。
在校园内开展组织严密的活动,不劳民伤财。到校外适当组织一些春游秋游活动也是以前长期组织的传统活动。所以,还是特别回忆以前的那些做法,不仅仅学生高兴,教师也同样得到享受。一些无良媒体故意炒作校园安全事故,无限放大校园安全事故,加上独生子女的金贵,造就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以上是历史学习之窗的回答,请支持点赞!
研学风,来自何处?研学和游学有区别吗?什么是好的研学,什么是差的研学?参加研学值得吗?今天缪老师这篇文章就来回答上述问题。
国内近些年的研学,是从2013年开始的,从教育部到地方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由此,作为素质教育一个板块的研学教育走上了风口浪尖。
从2016年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到2017年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再到2019年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的通知》,可以说,研学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欧美的营地教育就非常像我们现在在推广的研学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存在了150多年。孩子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营地,去接受书本之外的实践教育,锻炼技能和本领。
在亚洲,从明治维新时,日本就开始鼓励研学旅行,日本的学生们从学前到大学,都有固定的外出研学时间,已经成为了学校的必修课之一。
如果回溯到中国古代,孔子就曾经带着门人弟子周游列国,不仅仅宣传推广自己的学说,也让弟子们接受最贴近自然和社会的教育。
游学和研学,名称非常相似,也都是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但是他们的目的诉求不同、活动内容不同、组织方式不同。
从目的诉求来看,游学的目的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所占的比例极大,而研学呢,在整个过程中,体现最重要的是“研”,也就是说,他与学业之间的关联较前者更强。
这股风还没吹到河北!与其叫研学,不如叫春(秋)游,也不必给春游秋游披上这么个华丽的外衣!真的希望孩子们每年能有机会荡起双桨,泛舟湖上,漫步山间林中,享受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在它能激发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力量。让人想占有它,拥抱它,亲近它。正由于这种欲望的驱使,所以想亲自走近它,真正来一次体验,感受它的魅力,领略其中的精髓和美妙。
研学旅行正好把这种兴趣,渴望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用心灵去感受,用手指去触摸,静心聆听古韵与自然的声音。
我们学校研学旅行去过省博物馆,馆内有四大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通过参观让学生明白了越王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爱国情怀;仿佛听到了编钟的神韵和看到了歌女的曼妙舞姿。感受到了古朴和现代的味道。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领略到了古文物的精髓和美妙。这一切都是我们课堂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还加深了与古文化的亲近感。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还有一次我们到武汉紫荊园去研学旅行,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安全意识,让他们主动适应社会,做到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的深度融合。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近自然,走进社会。不断拓展我们的教育理念,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合作,探究。
因此我觉得适当的进行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现象不好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研学课堂的困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研学课堂的困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