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学 > 研学日记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研学旅行日记

研学日记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研学旅行日记

  • 研学
  • 2024-08-03 19:58:18
  •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研学日记武威文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研学日记武威文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参观武威文庙 西夏博物馆后感?

武威文庙以孔子为代表的古圣先贤教育为载体,让学子们在良善的人文浸染中修正自我,开启学子们心灵的殿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家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让大家在动态实践中领悟儒家文化精髓。

研学日记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研学旅行日记

武威文庙和武庙形成于什么年代,有什么历史依据?

武威文庙的建筑时间,现在最通行的说法要追溯到,明正统年间。但是武庙在《武威市文物志》中关于建筑年代记载,是这样说的,“其创建年代不可考”。

因为两者的建筑物年代都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虽然可以从明正统四年一些碑上记载,可以推断相关的历史痕迹。但是我们更多的只能了解到,凉州文庙和其儒学私塾建立是非常多的。也许正是因为太多的原因,所以才造成了文庙和武庙,具体的建筑时间的不可确定性。

很多人都会知道文庙的存在,而武庙可能就知之甚少,那时候通过考试选拔的武状元,他们设立的考场就是武庙。也许是那会并没有这种重视的意思,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崇文更多一些,所以对于武庙的记载,也就没有文庙的那么详实,以至于现在我们想知道建筑时间,究竟是哪一年的建筑都无从考证。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武威文庙就是那个年间所建。可以看出那会儿的儒学发展已经广为流传,而且从兴建武庙这一层面来看,当时的朝代是很重视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以及儒学教育。正是因为有了更健全的科举制度,选那些有识之士为朝廷所用。

武威文庙和武庙相距不远,但是因为不同的重视程度,武庙更不为人所知。但是也不能否认武庙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因为它同样体现了一个更健全的科举制度,以及对这方面的重视。

甘肃三大文庙?

1、武威文庙,也称圣庙、孔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为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

2、秦州文庙,位于天水市中华西路,据乾隆版《秦州志》记载,秦州文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距今已700余年。

3、会宁文庙,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武威文庙春节期间是否开放?

武威文庙在春节期间通常是开放的。具体到2024年春节,根据2023年12月29日发布的公告,武威市西夏博物馆(武威文庙管理处)在2024年元旦期间正常开放,那么按照往年惯例和我国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安排,春节期间武威文庙很可能也会维持开放状态,以供游客参观和举行相应的文化活动。

不过,确切的开放时间、是否有特殊安排或调整,建议在2024年春节前夕,直接联系武威文庙或关注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官方渠道获取最新公告。

武威文庙,西北最大的文庙,为何建在了河西走廊?

西晋末年,官员张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河西走廊就隶属凉州刺史部管辖,州治设在武威郡的姑臧城。张轨家族世代以专攻儒学著名。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所以为了纪念他就建立在河西走廊地带

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

这座千年古城,既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曾一度是我国的三大文化中心,据说唐玄宗都曾到武威观花灯,可见当时武威经济文化的兴盛程度。

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宠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

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总面积1,500平方米,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文庙是孔庙的另一种称呼。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人们把祭祀关羽的庙称之为“武庙”,由此文宣王庙也被称为“文庙”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研学日记武威文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研学日记武威文庙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