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研学市场扩张方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研学市场扩张方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甘肃省博物馆位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1939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甘肃省博物馆已经成为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阵地,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9年03月10日,周日,带领我家三年级小学生到省博物馆,参观“车尘马迹展”、“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收获颇丰。
甘肃省博物馆,馆名由郭沫若题写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甘肃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甘肃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位于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甘肃省博物馆也因得天独厚的条件,荣膺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
甘肃省博物馆这几个字,字迹苍劲、委婉又秀美,与其他任何书法家的用笔都不一样,非常非常有特色,每次去甘肃省博物馆参覌,我都首先拜读这六个耀眼的大字,为之倾倒!这六个字是已故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員长郭沫若老前辈书写,他老人家还是多行大家,诸如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政治活动家等等。向郭老致敬!
甘肃省博物馆这几个字是郭沫若题写的。
甘肃省博物馆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 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
展览大楼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其中藏品库房面积76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教培复活就得“长腿”
这个回答听起来,角度很奇葩。
却是我独立思考和实操教育机构经验结合之后的见解。
1、原来只有一条腿,不好使了!
绝大多数教培结构,原来只有“一条腿”,那就是线下教学。
到培训机构来消课。由教师线下讲课,这在受到疫情影响,禁止线下教学的大环境之下,就会非常被动,甚至裹足不前,只能僵死。
所以,为了生存,教培机构要想活下去,必须就得“长腿”。
2、必须生出新腿,这条腿伸向网络!
教培机构要复活,就得生出“新腿”求生。
这条“新腿”伸向何方至关重要。一个可行的方向,就是“网络”、“网课”。
教培行业是此次疫情受灾最严重的的行业之一,据说有超过1万多家的教培机构倒闭。整个行业也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氛围,毕竟这几个月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真金白银的亏损。
但从这个行业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并没有减少,也就是市场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变化,而目前的现状更多是因为疫情的影响,这个影响是阶段性的。无论疫情什么时候过去,最终大家的生活都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孩子们也会正常的参加一些教育培训的,这种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
对于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培企业来说,目前可以说是最好的扩张时期,没有之一。以前行业格局很分散,从业者众多,但大多都可以活的很滋润,企业扩张的成本很高。但经历此次疫情之后,很多企业无以为继要倒闭了,很多铺面开始转租,原本转手费要几十万的店铺,现在不要转手费也难出手,原本很难招聘到的师资,现在由于很多老师失业,也变得更加好招了。因此,一些企业此时进行扩张,无疑是成本最低的。
教培行业除了逆势扩张之外,转型也是这次疫情带给大家的共识,不能像以前一样,完全靠重资产的线下,这样企业的经营风险会比较大。此次疫情之后,很多企业开始转型线上,让自己两条腿走路,线上线下互动,让企业可以更好的生存。
从疫情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是轻资产运营,很多以前靠房租、老师等重资产运营的模式的弊端在此次疫情中暴露无遗。经历了这次洗礼,很多教培企业会选择更轻的经营模式,例如和房东进行分成而非简单的交房租,和老师变成合伙,而非简单的雇佣,企业经营变得更强,发展也会更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研学市场扩张方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研学市场扩张方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文昌孔庙研学活动 孔庙研学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