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研学旅行的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是的,研学旅行是国家扶持的。以下是国家对研学旅行支持的具体措施:
1、政策支持: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4年,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强调其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载体。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指导和帮助。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遴选命名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并继续予以资金支持。
2、资金奖励:
对经市、自治区、国家级文旅和教育等部门评审获评相应级别研学基地(营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对成功创建由教育主管部门评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或基地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对投资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相关新业态基地、营地、项目等,一次性给予50万元补助。
不是,研学活动一般是由学校或教育机构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探究、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动手实践和综合素质,一般会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活动方案。
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或教育机构也可能组织类似的研学活动,因此具体是否全国统一,可能会因地区、学校或活动性质而有所不同。
不是哦,全国各地都在研学是因为研学旅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到实地体验,在自然环境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
随着国家对研学旅行的政策支持和鼓励,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流行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欢迎,所以全国各地都在研学
此外,不同地区的研学目的地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可以让学生在多个地区多个学习主题中选择,并有利于推进各地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
研学旅行突然火热,缘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此前,学校并不热衷于组织学生举行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因为责任风险太大。校外不比封闭的校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学校和老师眼中,都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学生磕着碰着,就有大麻烦。说句不好听的话,有些家长,讹学校和老师成了习惯,学生受了伤,不问责任在谁,便狮子大开口索要赔偿。不满足他的要求,便上访、堵校门,闹事撒泼。学校顶不住压力,只能花钱消灾。
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校外活动,规模大,走得远,不可预知的风险更甚,若无政策支持,学校一般不敢组织这样的活动。
现在有政策支持,研学旅行寓教于游,也是教育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便多了起来。对学生来说,参加这种集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锻炼自理能力,既有无穷乐趣,还能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是大有裨益的。
不过,研学旅行的费用,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应由家长负担。如果行程较远,景点门票价格高,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有些家长会质疑学校会不会籍此盈利。
首先学校绝对没有盈利。这笔费用,根本不走学校财务账,即收即付,理论上没有盈余。
但是,如果没有与旅行社签约,而是由学校自行安排食宿车费门票,因为无法准确预估实际支出金额,学校在收费时会稍微多收一点。活动结束后,若有余额,一般也不会退还给家长,而会用于参加活动的教师聚餐。
研学旅行成为学校必须举行的活动之后,各旅行社便找上门来,希望揽到这笔生意。最后确定给谁做,价格怎么谈,利润如何分配,除了少数校委成员,一般人便不得而知了。
也有更厉害的角色,抓住商机,成立研学旅行基地,调动人脉资源打通上层关系,将区县内研学旅行活动全部垄断起来。其中有没有盈利,用大脚趾想想也就能知道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荤腥的地方就有苍蝇逐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水至清则无鱼,想要事事算得一清二楚,不差厘毫,便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只要经办者别太过分,把团购价弄得比零售价还高,也就不要去猜疑和计较了。谁都不容易,人家费那么多心思,担那么大风险,挣点儿钱也是应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研学旅行的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北京研学的意义 北京研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