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学 > 石雕拓印研学课堂 石雕拓印研学课堂心得体会

石雕拓印研学课堂 石雕拓印研学课堂心得体会

  • 研学
  • 2024-08-16 19:20:08
  •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石雕拓印研学课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石雕拓印研学课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石刻拓印方法?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石雕拓印研学课堂 石雕拓印研学课堂心得体会

先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的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等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不要浸透纸背,可以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楔形文字发现后,300年没人能懂,后来为何突然被破译了?

很多人会以为楔形文字是某种单一的文字,其实“楔形文字是一系列文字的统称。他们的形状看起来很像,但其实很有可能这样的归类是不科学的。简单来说说古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解。

古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解,从破解出名字开始

1618年,西班牙驻波斯的一位使节发现了古波斯帝国遗址,即著名的“波斯波利斯”遗址。在这个遗址中他发现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回国后他将自己的发现讲给其它人听,于是大批的欧洲人来到这个古遗址做研究。其中,德国人尼布尔发现了一个规律:他发现这些碑文似乎都是由3种不同的楔形文字组成的。

1802年,破解这些楔形文字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是由一位德国人破译出来的。他通过比对这3种楔形文字,找到了几个比较类似的字形,并通过波斯国王“万王之王”的这一称号,破解出了几个名字。从此便找到了破解古波斯楔形文字的密码。最终确定这3种楔形文字分别为古波斯楔形文字、阿卡德楔形文字、埃兰楔形文字。

其实这样的铭文与清朝时期很像,清朝的诏书常常是满文+蒙文+汉字3种文字。但这3种文字并不属于一个体系,所以,把同一地点发现的3种铭文统称为楔形文字或许确实是不科学的。

乌加里特楔形文字的破解方法与波斯的类似。一位法国考古学家通过一把斧头上的重复字符找到了突破口,最先破解出的也是人名。这也是许多古文字被破解出来的套路。

那么,要怎么验证破解出来的意思就是对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几个相关学者来解读最新发现的或是从未公布过的铭文,如果大家翻译的意思一致,那就说明已有的文字解读是正确的。

每种古文字的破解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就拿中国的甲骨文来说吧,那也是集众人之力才破解出来的,其中贡献比较突出的要数“甲骨四堂”了。但是,基本上每种古文字都是没有被完全破解出来的,想要全部破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楔形文字的破译,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众多学者在数百年间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破译工作的突破口,却是源自一位德国中学教师在醉酒时与朋友们的打赌。

楔形文字,属于象形文字,由五千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所创,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文字。这种文字兴盛于巴比伦时期,传播繁衍了三千年后神秘失传。

楔形文字创立之后,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先后形成了苏美尔语、波斯语、阿卡德语等楔形文字,经过演变最终形成统一固定的音节符号。

楔形文字如何书写?苏美尔人是用削尖的芦苇杆在湿土简上刻划。最初写出的是简单的象形文字,最后将楔形芦苇杆压入土简中,转动土简形成表意文字。

经过苏美尔人的不断提炼,楔形语标和音节符号达六百多个。在随后的几百年间,楔形文字被多个文明所采用。英文字母就与乌加里特人的楔形字符有关。

楔形文字失传了近两千年,期间没有文献记载过,仅有2400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提到过亚述字。在十八世纪末之前,没有任何人能认识楔形文字。

早在七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并统治两河流域一千多年,楔形文字也被称为钉头字。当地的所有文化基本被阿拉伯化,楔形文字也逐渐被阿拉伯字母所取代。

1472年,意大利人巴布洛到古波斯游历,偶尔在一些老寺庙的残破墙壁上,看到了一种外形像钉子一样的三角形尖头文字,横七竖八的分布在四周的墙壁。

那是公元前522年(东周景王姬贵24年)的事情。

当时的波斯国王冈比西斯二世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在国内发动了叛乱。冈比西斯闻讯后从埃及返回,却不幸于中途死亡。一时间,波斯贵族群龙无首。

这时,有一个叫大流士的人设法获得了王位,并平定了叛乱。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大流士命人将平定叛乱的经过,用三种文字(巴比伦文、埃兰文和波斯文)刻在今天伊朗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

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

清道光16年(公元1835年),一个叫罗林森的英国人偶然发现了铭文,并制成了拓本。经过8年多的努力,罗林森首先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又将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对照,终于第一次读通了这些文字。

在罗林森和其他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到清光绪27年(公元1900年),虽然还存在一些词汇问题和语法疑惑,对楔形文字的释读工作基本上成功了。

正是在成功解读了楔形文字的基础上,今天的我们才能看懂古代两河流域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献,进而知道了距今3000-5000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些王朝更替、民族兴亡和文化变迁。

谁说是“突然”被破译的?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文字一起,被称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字。这种起源于两河流域的文字,是苏美尔人所创造。这些文字被刻在湿润的泥板上,然后在火中烤干,就可以长期保存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逐渐湮没在历史当中。

1625年,意大利探险家彼得罗来到了两河流域,在荒漠中,他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土丘。在这里,彼得罗发现了一些残破的砖块,上面有一些奇怪的符号。于是,他搜集了一些带回欧洲,想要研究上面到底是什么。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考古学的概念,这些奇怪的符号也就没有人愿意花时间研究了。

1700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海德,将这种文字命名为“楔形文字”。到了1802年,破解楔形文字已经在欧洲成为一种潮流,当时年仅27岁的德国中学希腊语教师格罗特芬德,在和朋友喝酒时吹牛,说自己能破解这种文字。酒醒之后真的开始研究了,他找到了几分铭文摹本,大胆猜想波斯文的行文句式,然后套入到楔形文字符号中,竟然获得了成功,破译了10个波斯楔形文字。

(贝希斯敦铭文)

这些楔形文字的内容旁边,有一副浮雕,上面是波斯国王大流士脚踩反叛者,在贵族的陪同下傲视俘虏的形象。更关键的是,罗林森临摹的楔形文字,也就是贝希斯敦铭文,是由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的(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这成了破解楔形文字的关键。

为什么呢?因为这三种语言记录的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大流士镇压反叛者的故事。而古波斯语和现代波斯语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于是就可以参考现代波斯语,破解古波斯语的楔形文字,然后就可以直接推导之前的楔形文字。

可能大家有些迷糊,楔形文字怎么还分这么多?和古波斯语又有啥关系?

如何让民间艺术融入美术馆公教?

有句话叫"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馆的阵列品的艺术价值是否一定高于民间艺术品暂且不论,殿堂艺术品来源于民间艺术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民间艺术品存在于民间,体现底层民众的喜好和地域风情,低廉的价格老百姓也消费得起。好的民间艺术品一定会登堂入室,进入美术馆的大雅之堂,且身价倍增,无需刻意"融入"。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就应该存在于老百姓身边,民间艺术品价值在民间。

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应该从多角度,全面立体地推广发扬,有很多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已濒临失传。目前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兴趣爱好的认识,包括对孩子兴趣培养上,都还挺留在绘画、古筝、舞蹈等众所周知的项目上,而像腰鼓、高跷、木工(木匠)、等传统项目更多的是遗忘、无知。所以,应该全面地推广宣传小众项目。

谢宏时先生邀请,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刺绣,民间皮影,民间印染,民间剪纸,民间木雕石雕,及民俗民风的传统服饰,山歌,杂耍等。其实把民间艺术融于美术等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己经提上文化工作议程,记得三十年前,我在县文化舘从事美术工作时,就己经做了大量工作,走访了几十个乡镇村庄,并收集上千计的民间工艺品,组织县市省级的民间工艺品大展,效果非常好。

民间艺术要走出民间,不是—两句口号能解决的问题,这是—系列要紧密相连的,干任何事业都需要人力,物力来支持,可惜我们县的民间艺术因种种原因,也因我的工作变动而终止。本文因受邀请勾起旧事就谈点想法吧。

把民间艺术融于美术舘,发扬光大,需要的是省市级以上文化事业的大才支持,民间艺术的持艺者分散,都是些业余爱好,把他们组织在一起需要一定的资金支助,让他们的手艺形成规模,才能发挥作用,如中国的某些特色县,竹编县,农民画县,剪纸之乡,刺诱等都是规模性的县级民间艺术,创造出出口换汇的巨大经济效益。

民间艺术需要有高素质的文化领导者,我们通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文化事业需要能长期坐镇的领导者,今天这个领导来指点—下,明夭那个领导来批评—下,或者只看眼前利益,无异于杀鸡取卵。

任何事业都离不开组织者,宣传者,更重要的是民间艺术也是要经济来支撑,民以食为天,如果有组织的分工,有计划的发展,能按时领到经济报筹,组织民间艺人发展民间工艺,发挥民间工艺事业不是难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石雕拓印研学课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石雕拓印研学课堂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