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研学旅行素质报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研学旅行素质报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研学旅行在初中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一般情况下,初中研学旅行不会扣素养分,而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关键素养要素表现在3个方面:品德素养、知识素养以及技能与能力素养。
品德素养: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站位”,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其次是要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情怀、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意识,加强“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不断学习、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友善感恩,敬业乐业、尽责尽心”等职业修养。
知识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文明旅游、旅行和服务知识,研学旅行资源知识,政策法规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美学知识,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中小学“学习内容”知识等。
技能与能力素养:主要包括规划与设计能力,组织、指导、管理与协调能力,引发思考和对话、跟中小学生有效沟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安全管理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
地理研学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想要在研学旅行中构建地理核心素养,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遵循课程性原则
在课本的课程标准中针对地理实践划分了五个等级,来对应不同的学科素养和问题特征,保证实践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地理研学的课程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地理实践活动的文章,所有环节都必须与自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的交换,构成系统性的自然社会关系,形成自上而下的传递和自下而上的反馈。
教师在研学实践的课程设计中要明确旅游资源的类别,对课程内容中可能包含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细化,从而设计出具体的内容,辩证的看待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根本宗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主动作为,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动手动脑,激发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承载着道德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教育,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因此,研学旅行要遵循教育内在规律,承载“五育并举”的教育重任。
原来的意义是:让学生假期时间别窝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到祖国的好山好水好都市里去涨涨见识,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但是,这两年,在资本灵敏的鼻子嗅到了研学这块大肥肉后,越来越多的旅行社、专门的机构加入到研学行列,让研学的味道就变了。
现在,大部分的研学成了噱头,旅游赚钱成了实质。去掉研学两个字,研学团与人家老年团、疗养团,其实区别不大。
所以,你说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研学旅游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还真不好说。
硬要归纳一下的话,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用一个合理的理由,假期里面组织学生集体出去玩两天;
2、满足部分家长的虚荣心。因为就是有那么部分家长,以送孩子出国研学作为自己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
3、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研学目的地的经济;
4、客观上,也让学生涨了一点见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研学旅行素质报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研学旅行素质报告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瑞金研学活动特色 瑞金研学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