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消防员夏令营训练灭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消防员夏令营训练灭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妈妈的手里,抓着的是一块小小的年糕啊......”
这句话到目前为止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只想说,真的是RI了GOU了。
那时候刚上初中,校长突然来班里说:明天下午有个感恩的演讲活动,你们准备准备哈,带两条毛巾,餐巾纸不要乱扔。
班上同学一脸懵逼,这是什么鬼的新招式,感恩演讲?这就想给我们洗脑,心里一脸鄙视。
结果第二天,三个听演讲的班全军覆没,活动结束,操场上留下了一地的白色的,湿润的纸巾.....
说的是真的感人啊,一脸慈爱的主持人声泪俱下的演讲,深情激昂处配上各种催人泪下的音乐,哭的我是一抽一抽的。
从2015年以来,“感恩教育”就开始进入校园。根据互联网上的数据,至今为止“感恩教育”的演讲会已经在全国20余省各中小学中巡回举办。在一段感恩教育的视频报道中,看到的“感恩教育”是这样的: 一个人在台上,对台下几百名学生声嘶力竭、慷慨激昂的说:
在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的妈妈是最伟大的,那就是中国孩子的母亲!她们一年到头在家做牛做马,她们一年到头为我们付出,我们从来不理解她,我们从来没有想想她的不容易!最后我们的妈妈有了情绪,她们只能发泄在她们最有安全感的人身上,那就是你们!如果不发泄出来,我们的妈妈就不能继续正常的更好的爱我们!
首先从感受上来说,这样的感恩教育没有给孩子带来被爱,被支持的幸福感,而是一种“妈妈为你做了那么多,而你从来都不理解,你对得起你妈吗?”的羞愧感。心理学家大卫 霍金斯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他意外的发现“羞愧”竟是最负面的情绪。我不禁怀疑,这种激发孩子羞愧心的教育是不是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
同时让我非常不安的是内容上的谬误。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应该是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和付出与之后,一种内心升涌起暖意,一种自然的希望回报的愿望。而不是像“感恩教育”老师所说的,“妈妈的唠叨你就应该忍受”的压抑和委屈;也完全不是“你不让妈妈发泄出来,妈妈就会得精神病,就不能更好的爱你”的恐惧;也不应该是喊着“别让爱你的人失望”这样的口号,让孩子们不敢质疑,只能实现父母期望的沉重绑架……这些,对孩子的自我评价、安全感、独立思考能力都伤害太大了。
我相信,对“感恩”的宣讲中有很过激的,也有比较理性的。毕竟我们通过媒体听到的只有一个视频和几张照片。但是问题是,这样主张以绝对化语言、情绪化气氛去做的教育,它的质量的可控度如何呢?
何为感恩?感恩是你在学校深知父辈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学渣们平时吊儿郎当、盲目攀比、大肆挥霍………别人搞个感恩教育,就突然“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信誓旦旦、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羞愧难当,丑态百出,还高喊“我要上大学💪”,大学是你随随便便就能上的么?平时不尽孝,在朋友圈高喊“父亲节快乐”,你父亲能看到么?感恩教育,就是三分钟热情,过不了两天就打回原形
这两天和媳妇还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临沂做了一个教育平台,他把几年前的照片传了上去,发现了这些有趣的照片。
他清晰的记得,大约是二年级,学校来了一个类似于这样的活动,老师家长全部集中于操场,班主任老师前后带队。
会场上气氛热烈,老师在前面偷偷的流泪,孩子和家长抱在一起哭成一片,个别家长也抱着她哭了起来。
她当时拍了一些影像,然后传到了,我们临沂这一个教育平台上,孩子们看看去在里面寻找自己的欢乐,他们寻找就是当年自己是否在照片上对这件事情已经忘记了。
仅仅过去四年,许多事情他还能够记得差不多,其实到了最后这些活动举行之后,孩子们当时有感觉,或许觉得父母或者老师真的不容易,但是过不了一周,孩子们就故态重发,已经忘记了曾经的后悔,曾经的激动。
更为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我们所读的一些鸡汤文学大概属于这种类型,无非只是一种活动或者上升到现场表演,最后举办者,承诺的可以到什么地方去买书,说到底就是一个大型的商品推广会。
从那之后教育部门很少组织或者根本就不再组织此类活动,所谓的感恩活动,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作秀的活动。
总之感恩应当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落实在生活当中,对父母的尊重上对父母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哭哭啼啼的上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消防员夏令营训练灭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消防员夏令营训练灭火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